媽媽的私人空間

📻 讓愛聲聲不息-有聲故事撥放

 

最近,看見小女兒加加在看租屋網站,我問:「妳想搬出去住嗎?」她說:「沒有啊,只是很好奇,若有一天我結婚生子,要把家裡佈置成什麼樣子?若有一天我賺大錢,想幫媽媽買棟大房子,要花多少錢……」原來加加藉著房子的價格、地點、空間擺設,勾勒出未來的藍圖,想像生活的種種可能性。

 

我們可能都跟加加一樣,喜歡和家人共同相處的溫暖,卻也樂於描摹一個專屬自己的空間,讓我們在繁忙的日常中,也能保有獨立的心境。然而我不禁想起,傳統社會裡,一心守護全家,卻沒有自己房間的母親。

 

犧牲自己 成全別人的媽媽
有個朋友曾分享:童年時,因著舅舅過世,表哥表姊就寄居到她家。小小的屋簷下加總共十個人,但是媽媽不僅可以將家事打點好,家中的氣氛也和樂融融。如今他們都對過往的日子充滿懷念,感謝當年媽媽給了他們,溫暖寬厚的避風港。

 

我們的母親都有這樣的形象:完全無私地為家庭奉獻自己,細心地照料每個孩子。我也想起我小時候,媽媽白天盡心盡力照顧我們三個孩子,晚上怕我們睡覺時滾出蚊帳,還起來幫我們打蚊子。我當時還天真地問媽媽:「您都什麼時候睡覺啊?」她甚至捨棄出國遊玩的機會,把錢省下來,替家裡添購家具,卻為此甘之如飴,心滿意足。

 

現代生育率下降,許多年輕人選擇不生不養,或許是害怕當了媽媽以後就不再是「自己」了。其實不論是否選擇作一個母親,隨著不同的人生季節,我們都會不斷地改變。但唯有當了媽媽以後,才看見自己竟為著一個未知的小生命,能不求自己的益處,竭力付出,因為愛不會讓我們失去自我,反倒使自我更寬廣。

 

媽媽們 找到調適自己的空間吧
而且,做母親不一定只能犧牲,依然有靈活變通的方式,平衡家庭與自我。曾有人問一位十八世紀的佈道家為何如此優秀?他回答:「我的生命是深受母親影響的。她這一生生養了十九名子女,而當她被家事纏擾時,她便掀起她的圍裙往臉上一蓋。這圍裙成為她的私人空間,讓她得以安靜片刻,放下圍裙後,媽媽又能再次以智慧和忍耐教養我們每一個小孩。」

為自己留一個角落、一個空間,調適自己的心。當我們心境調整好,就可以隨時重新出發,帶出屬於我們獨特美好的影響力。


為自己預留心靈的空間,才有更多力氣為他人付出。